《长江日报》整版刊登我校助力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纪实

发布者:王琦发布时间:2017-01-05浏览次数:2142

位于长江经济带腹地的武汉,历来享有“九省通衢”、“一城秀水半城山”的美誉,而长江之滨、三角湖畔的江汉大学,伴水而生,因水而美,正如镶嵌在江城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朝气而夺目,灵动而隽永。

         学校组建以来,逐步形成了“立足武汉,以服务求生存;服务地方,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传统,把助力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服务地方发展与推动学校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精准定位,贴近需要,深度融入,不断强化区域合作互动。特别是“十二五”期间,紧密围绕武汉市跨越式大发展的重大需求,进行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为支点的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学校事业持续健康地快速发展。

一、人才培养:面向需求 突出“三性”

        【人才是城市发展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体现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江汉大学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中的作用,为实现武汉远景城市发展战略积聚一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武汉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根据武汉产业、人才结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确立了“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为武汉本地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受欢迎的高素质人才。“十二五”期间,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年均普通生招生4500人,其中80%以上生源在湖北,70%生源又在武汉;共计毕业21974人,留鄂比例近80%,留武汉市比例超过70%。历届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其中不乏一大批引领武汉经济文化腾飞的行业翘楚,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武商集团董事长刘江超,全国劳动模范、武汉中百集团原董事长汪爱群,武汉画院院长、著名油画家冷军,武汉“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律师”蔡学恩,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得主殷安建导演,经视直播著名主持人江涛,“中国80后长篇童话第一人”、冰心儿童文学奖得主邹超颖等……

           武汉需要什么,江大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按照“服务地方、突出应用、创新特色、科学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在省市重大战略产业、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发展需求中,寻找新学科专业生长点。

  近5年,新增的10余个本科专业,都是地方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如针对武汉汽车、化工、光电子等支柱性产业发展设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面向光电信息支柱产业设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应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际物流港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根据武汉社会对人才能力结构需求的新要求,适时调整和增设了30多个新专业培养方向。此外,对接武汉建设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增设了护理与医学技术学院;对接武汉文化建设,增设了音乐学院、设计学院;对接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增设了国际教育学院。学校本科专业达到69个,21个被确定为国家和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

  学校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与德国、美国、法国、日本、荷兰、爱尔兰、新西兰等国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校际交流项目。

          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集群,形成体现应用型办学定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省优势特色学科群2个(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城市圈经济与产业集成管理),省级重点学科5个,市级重点学科14个;学术型硕士一级学科点3个、专业学位类别3个,专业学位领域1个,涉及3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日益优化的学科专业结构催生出了一大批学界精英,为武汉社会经济和文化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以柔性和全职引进并举的方式聘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169位,其中不乏像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国章、江桂斌,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人,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19人,湖北省“产业教授”2人,武汉市“创新岗位特聘专家”3人,入选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13人。还有一大批享受国务院津贴、省市政府专项津贴、省市突出贡献专家、入选湖北省青年工程、武汉市“十百千”人才工程的专家学者。这些高层次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组建和凝聚的学科团队逐年递增,辐射学校的几大科研机构及重点平台,带动一大批青年教师,大大增强了学科建设的整体实力,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带来了新的创新理念和学科前沿信息。

二、科研支撑:成绩显著 特色鲜明

【科学研究是助力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激发城市创新活力的催化剂。江汉大学以高校科研为抓手,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走高效优质内涵发展之路,努力为武汉市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省部级科研平台、国家基金、科研经费、知识产权等核心指标创历史新高。省部级研究平台实现零突破,建成11个平台。获各类科研项目2280项,主持国家基金项目68项(其中自科基金53项),科研总经费3.9亿元,比“十一五”分别增长47%、756%、201%。

          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成绩显著。“十二五”期间,获批组建了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工业烟尘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武汉市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市级科研平台。获批组建了4个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先后承担了40余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2013年-2015年共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科研平台建设经费1820万元。

          2016年新增“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省级科研平台数达到13个。2016年科研平台获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5项、社科基金项目1项,分别占75%、33.3%,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等科研平台建设经费资助625万元。

          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学校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奖励,不断激发教师创造、创新能力。共组织申报各类知识产权1057项,比“十一五”增长403%。2016年,共申报各类知识产权593项,是2015年2.32倍,获授权知识产权418项。

          科研成果质量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41个项目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了省科技进步、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新的突破,获得各类科研奖励78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8项(含一等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0项。2016年,又获各类成果奖20项。

           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明显增强。在区域经济、生物医药、环境保护、都市生态农业等领域,与数十家地方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合作建立了12个产学研合作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的横向合作项目135项。近5年来,学校通过科技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助力社会经济建设,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094项,合同经费1.8亿元。

          2012年,学校获批成为武汉市首家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试点高校,1项成果获“湖北省十一五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十大提名奖”。实施10余项专利技术成果转让,组建6家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学科性公司,其中武汉国力通能源环保有限公司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三、服务社会:立足武汉 开放办学

          【江汉大学作为地方性综合高校,直接为武汉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培养人才,与武汉市经济文化发展各领域和各社会阶层建立了密切联系,具备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服务的天然优势。】

          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集聚武汉,武汉加快实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的大背景下,学校坚持面向武汉市经济建设主战场,将服务社会作为办学的重要理念落实于各项工作之中。

          为搭建广泛合作交流服务的平台,先后成立了校友会、理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会积极为学校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合作项目,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学校为理事单位输送毕业生,培训各类专门人才,优先转让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教育发展基金会先后设立公益性项目30多个,包括大学生重大疾病救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服务基层、资助武汉书画文化事业等。

          借助“三会”平台,学校与武汉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局和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30个,签订各类合作办学、共建协议160多个,形成了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办学新格局。2012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称号。

          学校彰显服务武汉社会功能的特色品牌不计其数:

           引进来自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内外著名专家设立“交叉学科研究院”,以武汉市重点发展产业核心技术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鼓励多学科交叉研究共同攻克同一产业多项核心技术。

          依托社会工作专业创办的武汉楚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湖北省首家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被民政部授予“全国社工实务创新基地”。自2011年成立以来,在武汉市建立了20多个服务站点,策划实施公益服务项目数十个,致力于为老年人、儿童、流浪人员、妇女、残疾人及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2013年成立武汉研究院,以跨学科形式打造新型大学智库,设立开放性课题,开展武汉发展研究,2016年,共收到来自国内外申报书112项,68个项目获得242万元资助。

          2016年4位博士入选全省第五批“博士服务团”服务基层计划,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引进项目27个,总投资603602万元,引进资金409600万元,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专利9个,帮助解决技术难题28个,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不少学院在社会服务中也形成了独特的服务品牌,如医学院的病理诊断、法学院的法律援助、体育学院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中国车都·江汉大学女足俱乐部等。这些卓有成效的特色服务使学校成为了武汉经济社会建设的“思想库”、“人才库”、“科技库”。

         学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的同时,还积极致力于增强武汉地方文化软实力,为地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积极力量。

          “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让延安精神在江大校园生根开花,被评为湖北省延安精神进校园先进单位。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以学习、宣传、研究延安精神为宗旨的“延安精神研究院”。

           实施中华诗词进校园系统工程,先后被武汉诗词楹联学会、湖北省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授予“诗教先进单位”称号,获“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

         “感动江大人物”评选活动连续举办9届,形成学校建设的“文化品牌”,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四、创新创业:注重实践 打造平台

      【武汉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城市转型期,创新创业成为推动武汉换道超越、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强大引擎。江汉大学努力打造良好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着力构建全覆盖、分层次、有体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合建200余个实训基地,共建10个实验室。先后建成18个省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近6年,获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国家级奖励528项,其中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连续16年获一等奖,研究生获2016年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

          积极推进“创业引导——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模式。开展创业竞赛、创业讲座、创意咖啡等活动,组织创新创业训练营提升学生创业技能,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指导、帮扶“一站式”创业服务。近年来,扶持学生创业团队103家,获省市各类扶持20余项,累计金额90余万,创业融资200余万元。5名学生被授予武汉市百名“创业先锋”荣誉称号。2016年,学校成为首批“武汉大学生创业基地”。10个创业项目入选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其中2013  级林涛的“林家创意家具公司”入选湖北省30强。

          面向武汉建设全国“创业梦想”之都,建设江汉大学创业园,设立创业基金,为学子提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平台。与江岸、汉阳、青山及武汉开发区共建创业支撑体系,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获批创新创业项目158项,其中国家级24项,成立29家创业公司,其中6家公司年营业额突破百万元。

五、共建共享:和谐发展 彰显使命

  【共建共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江汉大学秉持“兼容”“开放”的办学理念,在共建中与武汉市民共享学校建设发展成果,在共享中建设生态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

         学校凭借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和师资优势大力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助力武汉市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彰显大学使命。

          由美术学院托管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汤湖美术馆,填补了武汉三镇汉阳地区没有公立美术馆的文化空白,开创了国内首家高校托管公立美术馆的先河。年均策展14个,接待观众30余万人次,推出“汤湖讲坛”和“汤湖美术课”等公共教育活动,深受武汉市民喜爱。

          2008年以来,学校图书馆在湖北省高校率先对武汉企事业单位和市民开放,先后为东风汽车、神龙汽车等企业提供文献资料和情报信息,建立了助推武汉市汽车制造业发展的信息服务模式。

          今年底,江大的文化共建共享再次升级。由武汉开发区管委会和学校共同筹资建设的沌口音乐厅获批建设,总投资1个亿,建成后,将更好地满足开发区群众对文化艺术设施的需求。学校沿三角湖绿道建设也将正式启动,全长4.5公里,设计紧密贴合城市、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分为运动休闲区、自然宜居区和艺术文化展示区,实现三角湖滨湖环境水、岸、校园、城市空间实体和意境的深切交融。

六、志愿服务:道德示范 引领风尚

        【江汉大学青年志愿者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一系列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拓展校园志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志愿服务精神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以“志愿文化”引领武汉道德风尚。】

         如今,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江汉大学的一块金字招牌。成立于2002年的江汉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下设19个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人数达17000余人。

          他们不断结合自身所长,与团市委、武汉市各部门合作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了一大批优秀志愿服务品牌。既有西部支教、春运志愿服务、守望星园-关爱自闭症儿童等有影响的志愿服务项目,还成立了法律咨询服务社、绿洲环保协会、爱心社、西部支教协会等公益性社团,根据地方需求建立了武汉博物馆、蔡甸区马赛村等多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常态化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学校获得“武汉市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武汉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光荣称号,“江汉大学杨小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被中共湖北省委授予“荆楚学雷锋示范团队”荣誉称号,多人获得省市级“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

          学生志愿服务还助力城市建设,围绕武汉市举办的大型体育、文化、商贸活动主动作为,在武汉市六城会、八艺节、世界湖泊大会、汤尤杯、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中,江大志愿服务者以优良的精神风貌和综合素养深受好评。

七、精准扶贫:结对帮扶 共奔小康

     【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号召,按照省、市、区要求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形成了对口结对帮扶的工作机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多次召开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专题会议,制定周密工作方案,选派工作队长年驻村精准扶贫。

          2012年10月,学校农村小康工作队进驻江夏区湖泗街张桥村,3年共投入资金66万余元,通过帮扶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道路及水利设施,使该村连续两年被评为区级最美村湾。2015年张桥村顺利脱贫,学校小康工作队也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2015年10月,工作队转战蔡甸区胜洪村继续开展扶贫工作,完成村湾道路硬化2.9公里,路灯亮化150盏,建设公共厕所2座,泵站13座,沟渠2000米,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学校对该村各类帮扶资金已达33万元,物资5万余元。

          学校还经常组织开展送文化、送医疗、送科技活动,派文艺表演队下乡慰问;为农村学龄儿童爱心捐献图书;组织学生志愿服务队与胜洪村中心小学结对共建,每周两次义务辅导学生;捐助体育健身器材;开展“惠民送医送药送健康进农家”活动,接诊163名患者。

         结合党员  “双认领”活动,开展有江大特色的“组团式服务”,为生活困难群众、老人、残障人士健康义诊;关爱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心理咨询等活动,将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贫困家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加强大学与武汉地方的互动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是时代赋予江汉大学的神圣使命,也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助力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命题的应有之义。江汉大学将伴随着武汉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办成武汉的城市名片和窗口,为江城的腾飞再续辉煌!

(中共江汉大学委员会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