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由生科院的辅导员谭英老师就赴北京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学习调研情况作了汇报。商学院刘志纯老师也与在座的同仁们分享了她外出学习感悟,并分享了她在资助工作中的感悟。她认为,作为一位辅导员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器。她的“对贫困学生实施人文关怀、贴近学生需求、个性化帮扶”观点得到大家一致认可。随后,各学院辅导员结合工作中实际遇到的诚信问题展开了自由讨论。
“多年来,学校把诚信、感恩教育和心理辅导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诚信、感恩励志教育,让很多受助学生具有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阳光心态,成为“励学、励志、励行”的先进典型,走出了“受助―自助―助人”的人生轨迹”。物信学院陈曦老师、美术学院孙凯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学院创新成果。
高职学院的胡文军老师在交流中谈到“首先应当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诚信教育,要及时合理地调整、更新贫困生档案内容,在给予物质资助的同时,加强思想引导,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学生资助中心易赛娇老师从资助与教育、资助实效等方面发表了意见。她认为无偿资助不等于简单发钱,要从人格、感恩、励志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资助教育,真正帮助同学从经济脱贫转变为精神脱贫,实现助学金助人功能到育人功能转变。
“拓宽资助渠道,内引外联加大助学育人力度,学院积极与校外单位加强联系,争取社会、企业和个人的资助,提高学生的资助力度。有了经费的保障,学生资助工作开始从“保障就学”向“扶助成才”转型跨越”。商学院、数计学院、机建学院交流了学院的企业捐资助学情况。
外语学院、法学、体育学院、人文学院、化环学院、音乐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辅导员们在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家庭经济困难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无偿资助与道德契约、困难认定原则与方法、低年级与高年级同学的资助差异、贫困生心理健康和隐私保护、经济资助与感恩奉献、贫困生走访、学生临时困难补助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
学生资助中心方云龙老师就资助体系和困难认定等方面的问题阐发了己见。他认为以助学金无偿发放为主的学生资助体系在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以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为主体的助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公正。
在结合诚信、感恩教育“如何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认定工作?、“如何做好奖学金评定工作”讨论环节,来自各学院的辅导员分别对各自学院奖学金的评定规则具体的加分细则以及实施办法做了介绍。学生资助中心肖强老师就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进行现场答疑,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方式提出了“定量与定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常规性与突发性、“无偿行与有偿性”相结合原则和具体评定指标。他指出学院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前提一是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重要性,是公正公平合理的分配资助资源的一个基础保障。二是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高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三是竭诚服务,进一步优化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环境。
刘妙龄副处长作总结讲话,她指出近年来我校的学生资助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资助体系不断完善,育人教育深入开展,但离党和国家的要求,离学生和家长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以前资助工作力行的是不让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而党的十八大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我们在助困的同时,更加要强调育人的功效,工作要做得更加细致,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帮助、教育和引导,鼓励学生自立自强,倡导学生诚信感恩,实现学生由“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
学生资助工作已成为高校工作的一个的重要部分,本期辅导员沙龙以诚信感恩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辅导员沙龙活动为辅导员构筑一个开放性、研究性、学术性的交流平台,使辅导员能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探索问题、共享经验、创新经验,促进辅导员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研究,为探索学生资助工作“助人、“育人”的载体与途径、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